2018 我要給新鮮人找工作什麼建議
➤ 現在學生最講究的就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最棒的當然是 work hard & play hard !
剛工作,假設工作能力是 30,而生活能力是 70。
因為學生的生活應該是很有趣的,而且時間很多,所以,生活豐富。
所以工作前幾年,工作和生活要達到平衡,就是要儘快讓工作上手。
過了1~N年後,工作能力上升了,此時,工作已經有 80 分,這時候就會覺得生活樂趣少了一些。
這時候,就需要努力提升生活,如果不提升工作能力,那麼,也許工作能力也不會進步。
最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的兩種例子: work hard & play hard
生活領先工作型態: 好好生活就自然可以好好工作。
工作 30 ⇢ 50 ⇢ 70 ⇢ 90 ⇢ 100
生活 70 ⇢ 90 ⇢ 100
工作領先生活型態: 好的工作能力確保生活品質。
工作 30 ⇢ 50 ⇢ 70 ⇢ 90 ⇢ 100
生活 70 ⇢ 90 ⇢ 100
➤ 找工作& 換工作第一年工作建議: 慢慢選擇,快快上手
Why 慢慢選擇: 假設一份工作會做2~4年,那麼花多一點時間選擇非常重要,選擇有時候比努力更重要
以買房子為例,通常一住就會5~10年,那麼,衡量買房子的重點就應該放在可以滿足5~10年的需求,而且還款能力不要用今年,而是用3~7年後的能力。
Why 快快上手: 越快上手,評價越高,你自己也可以學到越多。
只要上手快,自然同事們會喜歡你,也贏在起跑點,自然第一年考績會好。
贏在起跑點後,有了好的第一印象,第二年也不會差太遠。
真正可以學習到東西是開始做 project開始,這當然需要已經上手後,所以,想要學更多東西的人,就要盡量越快做 project 。
實戰經驗是無價的,也是你的未來價值。
有些主管眼中,努不努力,其實無形中都會帶一點影響,一個很努力的人,總是會得到尊敬的。
但是,自己眼中,有沒有學到東西,才是最最重要的因子。
你的能力 = 你的價值。
你的能力 = 你的價值。
➤ 不要被所學限制,不要被地區限制: 你學習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去追尋自己喜歡的工作。
如果工作在新竹,住在台北,難道不行嗎? 台北通勤的人,也蠻多的。
如果工作在台北,住在新竹,難道不行嗎? 新竹通勤台北的人,也蠻多的。
所以,以前我都會建議,不要被居住地區限制。
今年新增第二個,不要被所學(研究題目)限制。
研究所沒學到AI,難不成,想做AI的工作就不行嗎? 當然不是。
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為了解決工作難題需要用到AI,就必須自學學會 AI。
工作就是要解決問題,所以必須活到老,學到老,所以,不要被自己所學給限制,大膽去嘗試吧。
跨領域,也許是優點,也許是缺點,就看是不是有辦法藉著跨領域,站的更高
➤ Gap year 一定會來的,建議一畢業先gap 一下比較順。當然需要的時候,再gap 一下。
畢業後,建議可以去個1~2個月的旅行,旅行的同時,可以想想自己到底想做什麼。
我已經說了,越懂得生活,越甘心工作。 而且我建議前幾年認真工作,所以,在開始工作之前,好好去玩吧。
工作和工作之間,休息個1~2個月,也是一個推薦的方式。
不過,事實是,很多人不知道要做什麼,很快就進入職場了。 做了很久之後,就會疑惑,所以,還不如多多摸索。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1848
分享一下我知道,工作5~10年後會發生的事情。
多數人已經換 1 ~ 2份工作。
美國工作:去美國念個碩士,然後,amazon,微軟,高通。
從科技業轉去考公職,台鐵,機場。
出國工作:中國,日本,美國。
改行去寫app,做網頁。
念博士: 出國念 or 在職
念Emba: 出國念 or 在職
Gap year: 去日本或是美國一年。
去當廚師。
去當室內設計師,產品設計師。
去開飛機。
Rap歌手。
結婚 ~~~~~~
➤如果沒有進到理想的公司怎麼辦? 也許可以學到更多 (蹲越低,跳越高)
一個經驗談? IC 二線廠商的IC 可能本質較不好,但是為了要達到和一線廠商一樣的效能,一則是價格戰,不然就是演算法或是服務比較好。
所以,二線廠商也許會學到比較多演算法或是應付客戶的方式
所以,先去相關產業的公司磨練,總有一天,你會有機會進到你心目中理想的公司的。
老話一句,小公司學更多~ 不是嗎?!
➤ 履歷和面試是需要花時間準備的。
➤ IC 設計股價: 高價股,你都面試了嗎?
2019.10. 13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