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心態:掌握成功的四腳桌法則,穩步累積你的財富、幸福與健康

Balance: How to Invest and Spend for Happiness, Health, and Wealth

 

作者: 安德魯.哈藍   (Andrew Hallam)

譯者: 沈聿德

出版日期:2023/03/02


 

# 為什麼分享這一本書:

我想科技業或是很努力追求生活的朋友,可能會很有感覺,所以,我自己看起來也是很有感覺,就用很短的1個小時來整理一下重點,快速來分享前半部分。

 

 



 

# 書摘 + 好的觀念: 

 

作者覺得人生最重要的4個關係:

•擁有足夠的金錢 (不是一直最追求更多更多!)

•維繫穩固的關係  (人和人的關係才是快樂最重要的因素)

•維持身體與心理健康的最佳狀態 ( 自己的健康自己知道) 

•活得有目標 ( 有什麼事情是不做到會後悔的!)

 

臨終的病人被問到人生後悔的事時,並不會回答自己希望能住更大的房子、開更好的車、穿更好的衣服,或是擁有更多東西。他們不會希望自己能有薪水更高的工作。對他們來說,排名前五的是基於關係的後悔。

•他們希望自己能活得更忠於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抱著別人對他們的期待過一生。

•他們希望白己不要那麼努力工作。

•他們希望自己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情感。

•他們希望自己能跟老朋友保持聯繫。

•他們希望自己能讓自己過得更快樂,而不是陷入無趣的日常

 

一定要好好從別人的經驗中學習!

 

前言:

目前你年收入300萬。有個新工作機會,年收入將增加到480萬。你要不要接受呢?

答案很明顯。這麼大幅的所得增加,當然要接受啊。

但是美國普度大學的研究顯示,年收入16萬美元以上的人,平均來說,生活滿意度比收入10萬5千美元的人低。

 

怎麼會這樣?賺更多錢怎麼會不快樂呢?

問題在於,人不是有錢就會快樂。假如收入更高的工作,要求更多的工作時間,造成你每天睡眠不足、沒時間陪家人、沒時間從事自己的嗜好活動、沒時間運動。請問,你會比較快樂嗎?

 

這本書的核心論點:平衡。想要有快樂的人生需同時顧及四個面向:金錢、人際關係、健康與人生目的。

四方面都照顧到了,達到平衡的狀態,才會帶來快樂的人生。

問題在於,現代人太看重金錢了。我們常直覺認為,只要錢夠多,其他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而由於把錢放在首位,把金錢視為唯一目標的態度太常見,太容易深陷其中。

我們需要主動旦自覺的去探索,自己是不是在金錢方面投入太多,反而帶來不平衡與不快樂的生活。

書中引用臨終照顧護士布朗妮 •維爾所整理的臨死之人的五大後悔。其中之一就是:「希望自己沒有如此努力的工作。」

那為什麼許多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躺在病床上,說出:「我很後悔自己在工作上花了太多時間。」因為當這些人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他發現,為了追求更多金錢,他放棄了其他讓自己真正會感到滿意與快樂的重要元素。

- 他放棄了與最親近的家人與朋友相處的時間。

- 他放棄了自己比較有興趣但收入較低的工作。

- 他放棄了自己的嗜好。

- 他不夠注重健康。 然後這一切堆疊起來,形成人生最大的後悔。

 

作者發現重點其實不是更多的錢,而是足夠的錢。只要能讓你覺得夠了,那就是好用的財富。假如覺得不夠,就是想要更多,那麼再多錢都是枉然。

這時作者發現答案是「足夠」。

 

理財的真正關鍵在於如何運用你的時間。因為,人生有限!

時間,才是真的無可替換的寶貴財富。現在我認為,時間就是真正的財富


 

升級物件,不如升級經驗 ( 經驗可以帶來一輩子的快樂,當然,有些物品也可以)

一如我們先前討論的,研究指出花錢買經驗比買東西(例如車子) 更能提升生活滿意度。然而,你可能會好奇:「東西不能帶給我們經驗嗎?」這是值得思考的微妙問題。

 

鄰居的影響力超乎想像 ( 科技業鄰居對你影響很大)

你的收入或許足夠負擔自己的基本需求,但你的生活滿意度可能決定於鄰居賺多少錢。無論承認與否,大部分的人都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拿自己與他人比較。而且當我們賺得比鄰居還多時,往往會比較快樂。你或許會以為,搬到自己負擔得起、鄰居又收入較少的地方會比較好。根據針對快樂的研究,這聽來分寸合宜,但如果花太多時間通勤,那麼你的靈魂伴侶搞不好會跟郵差跑了。瑞典的

研究人員杉道(Erika Sandow) 以通勤者與關係為題,進行了一項從1995年到2005年的長期研究。她發現,如果雙方之中有至少一人的上班通勤時間超過四十五分鐘,這樣的伴侶離婚率最高。 如果無法選擇住哪裡,要記得心態才是關鍵。看重自己擁有什麼而不是自己缺了什麼。

 

緊密的關係是快樂人生的單一最大影響因素_其重要性遠勝於金錢

有一個主題對所有的人口統計族群而言都成立:緊密的關係是快樂人生的單一最大影響因素_其重要性遠勝於金錢。事實上,相較於社會階級、智商、或甚至基因,個人關係才是預測快樂、健康、以及長壽的更佳工貝。

 

所以花時間與朋友和家人相處才會那麼有道理。也因為如此,艾美和席拉斯才會訂出目標,並且徹底執行計畫,與孩子要在哥斯大黎加待好幾個月。這些好處影響的不只是他們的直系親屬而已。艾美和席拉斯也在孤兒院擔任義工,和當地社群建立關係。在奧勒岡的家鄉,他們每年也會將朋友與社群大眾組織起來,大家一起種樹。

 

在開發中國家,社群對彼此的依賴更重。隨著區域變得更加富裕,居民會開始拉開彼此的距離

-但這對我們個人和集體都很不利。

 

羅賽托效應,更進步卻更短命。

1964年,一篇發表在《美國醫療學會期刊》的研究聲稱賓州的羅賽托鎮 (Roseto)是醫學奇蹟。研究人員發現,這個小鎮的居民壽命遠超過美國其他地方的人。跟鄰近的城鎮相比,他們的死亡率也低了30%到35%,六十五歲以下的居民罹患心臟病的情況非常罕見。科學家們研究了該鎮的水質後,發現與附近社區無異。他們一開始以為羅賽托居民的飲食或許比較健康,但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居民們熱愛含糖食物,有很多人抽菸而且過重。從飲食中無法找出他們如此長壽的原因。

好幾年後,科學家找到了答案:羅賽托的社會化程度很驚人。居民們會互相照顧,而且謹守著祖先們的義大利傳統。他們好幾代人同住一起,習慣去彼此家裡交際,據說他們會晃悠進出別人家,整個社群有如一個超大家庭。他們也常常會一大群人一起煮東西、共同慶祝。

羅賽托的人口數大約是2,000,共有二十二個民間組織,其中包含漁獵俱樂部、圖書館團體、運動俱樂部、基督教青年組織等

羅賽托的有錢人不會炫富。大家都認為那代表品味很差,所以有錢人住在樸實的房子,開著不張揚的車子。

 

經濟學者布蘭奇福勞爾 (David Blachflower)認為,成人之間的生活滿意度往往分別在二十歲出頭時和過了五十歲後達到最高

他評估了132個國家的數據後發現,這些資料在已開發國家間相當一致。

 

我們二十來歲時散發著自信與力量,在我們傻傻地以為自己比爸媽懂得還多時,這樣的自信與力量達到高點 。

我們二十來歲活著就是為了玩樂與做愛。房貸、帳單,還有退休規畫等都是遙遠而模糊的概念。然而,學貸、婚姻、孩子、離婚、帳單、退休規畫等可能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扛著世界的亞特拉斯

到了三十好幾與四十幾歲,我們的不安全感達到高峰。壓力攀升。我們望著臉書和Instagram上那些造假強化的精彩亮點 (幾乎都是騙人的),渴望自己也能擁有那樣的生活—而且我們還會奮力工作,以維護自己造假的形象。社群媒體有許多好處。只不過根據研究,越常使用社群媒體的人越會變得憂愁。

 

勞赫 (Jonathan Rauch) 在《大人的幸福學》 (The Happiness Curve)一書中提到,三十幾歲和四十幾歲的人就像是在跑步機上奮力前進。他們想辦法提升身分或是以身分為導向的東西,來增進自己的快樂。我們可能會追求身分地位更高的工作、買更好的車、或升級房子等,期待這麼做會改善我們的生活_然後我們往往就在臉書上貼文。但這些東西並不會改善我們的生活。可惜我們通常學得很慢。我們花太多時間才明白身分與物質不會讓我們更快樂的道理。因此,我們有可能再換工作、買更好的車、再改裝廚房、不然就是購買其他物質類的東西填滿我們的生活。我們內心深處想的是:「我真的會好好享受這一切。」然而,就像勞赫所言:「讓我們渴望身分的野心與抱負,同樣會讓我們追求更多的身分地位。我們就如同在享樂的跑步機上前行。」他也說,等我們到五十幾歲時,通常就不會受到這種追求身分地位的驅使。我們在意別人怎麼想的程度會開始大幅下降。這就好像肩上的重擔慢慢被移除。研究指出,隨著年齡漸長,我們的社交圈也會越小。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作者在葡萄牙的那輛廂型車上住了一週之後,決定在法洛 (Faro)最棒的精品飯店訂了兩晚。飯店有自來水。而且不只有冷水,也有熱水。有浴室。房間裡有個超大的淋浴間。我心懷感激地讚嘆著這些你我平常視為理所當然的東西。

 

感激是生活滿意度最重要的關鍵。

有些人天生樂觀,甚至常有感激之心。在寒冬開車上班途中,他們可能會花點時間感激自己車上的暖氣。搭公車時,他們可能會深思大眾交通工具的美好。打開手機時,他們可能會想起幾年前的生活,那時沒辦法隨身攜帶一台能拍照、放音樂、傳訊息,以及找週五約會對象的裝置。他們不會難過自己沒有新一代的ihone,而可能思考之後說:「哇,看啊,我現在的手機有好棒的功能 !」


 

感恩,改變世界的神奇習慣

一週寫一次的人比每天寫的人生活滿意度更高。以下是幾個採用感激日誌方法的小技巧:

 

•要有意識地設定心懷感謝的目標。對於清楚知道自己這麼做是為了增進快樂感的人而言,寫感激日誌最為有效。

•要集中而深入,不要太廣又淺薄。描述自己感激什麼的時候,不要一次羅列好幾樣。只專注在一件事情,說明自己為何對此心懷感謝。

•重點在於人,不是事物。我們書寫自己對他人的感謝時,身心健康受到的影響更大。

•寫下你的生活若沒了某些東西會變得如何。例如:沒了工作、沒有熱水可用、或(甚至更重要的)沒了你的朋友與親人。

•記錄下意料之外或令人驚喜的開心事件。

 

購買物質並不會提升我們的生活滿意度,除非這些東西能帶給我們新的經歷,或者讓我們愛的人能共聚一起。否則,我們越向物質主義靠攏,就會變得越不快樂。我們還要知道,不該羨慕那些把昂貴品味展示給眾人看的高收入份子。畢竟他們不見得更快樂。何況,根據史丹利父女的研究,大部分擁有許多昂貴東西的人,財富並沒有很多而債務會讓我們非常不快樂。

話雖如此,就算知道這一切,我們偶爾還是免不了渴望擁有新東西。

看到别人買新車、整修房子,或是買最新的iPhone,我們也許也想要。又或者,我們只是想擁有購買這些東西的財力。

無論買不買,我們都應該要練習感激。

 

要好好的計算機會成本

作者在十一年間 (2003年到2014年),每週大約花150美元按摩。

十一年來就花了85,800美元。在那段期間裡,我們的投資組合每年平均賺8.34%。

如果我們把按摩的錢用在投資上的話,我們的投資帳戶2014年時本來會多出143,239美元。這是一大筆錢了吧!

但作者還沒說完,作者 2014年離開新加坡(當年四十四歲)。

假設我們拿那143,239美元繼續投資,而且我們的投資組合的年利率仍然保持8.34%,那就算不用再投一分錢,到了我65歲時,這筆錢會增加到 770,241美元。

 

你的決定是個人的。要是你排出花錢用度的優先順序,搞不好幾乎什麼都買得起。

我的朋友強(John)就是一例,他幾乎是我認識的人之中花最多錢度假的一個。不過他在其他方面都很吝嗇。他多年來拒絕買車。不管去哪裡都搭巴士。對他而言,那些高價位的假期值得他這麼犧牲。他的旅伴是個什麼都不節省的女性。那個女性友人經常跟他一起搭頭等艙或商務艙去非洲參加野生動物之旅,住五星級的豪華渡假村。強跟她在同一個地方上班,兩個人長久以來的薪水都差不多。但共同之處到此為止。不同於強,他的朋友通常是靠刷卡付旅費,從末付清,而且持續進行。她如今七十多歲了,這蛋子都得工作下去。如果她喜歡自己的工作,這也許不是壞事,可惜她不喜歡。原因就在於,她沒有像強那樣排出花錢的優先順序,所以她不得不繼續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排出花錢的優先順序,意味著減少不會改善生活的東西。想弄清楚這些東西是什麼,那就從追蹤自己的花費與收入下手

 

 

# 活得更好的秘訣節錄:
 

 

 

 

附錄:  書本目錄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0295?sloc=main

 

▋第1章 成功跟你想得不一樣

工作或生活?關於人生最重要的那些事

● 借錢買到的,不是快樂

● 有錢人都開什麼車?

● 你該花多少錢買車?

● 升級物件,不如升級經驗

● 荒島檢驗法則

● 關於炫富,單身人士怎麼看?

● 活得更好的祕訣

 

▋第2章 你能不能拒絕高薪工作?

衡量的黃金四原則:幸福感,健康、收入與地點

● 財富自由的極端情況

● 只剩一隻腳的大桌子

● 收入漸高,成功卻打折?

● 鄰居的影響力超乎想像

● 當高收入還是不夠高

● 健康與金錢是死對頭嗎?

● 上班地點與家庭關係

● 活得更好的祕訣

 

▋第3章 財富自由的再思考

最神奇的投資,莫過於我們與自己或他人的關係

● 羅賽托效應,更進步卻更短命

● 接受他人,忠於自我

● 社會壓力傷害我們與自己的關係

● 為他人付出時的大腦

● 追蹤你的利社會開銷

● 提升健康與力量的魔法

● 活得更好的祕訣

 

▋第4章 像真正的有錢人一樣思考

贏在心態與習慣,你就不需要富爸爸

● 美好生活需要轉念

● 心態勝過財富

● 消費文化背後的幻象

● 向真正的有錢人學花錢

● 對錢負責的好朋友

● 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 感恩,改變世界的神奇習慣

● 實用的感恩技巧

● 感恩他人,也感恩物品

● 活得更好的祕訣

 

▋第5章 價值百萬的消費決定

我們在財務之路上,機會損失遠比想像的巨大

● 機會成本與增益

● 收入不會決定你的財富

● 節流跟減肥的相似之處

● 活得更好的祕訣

 

 

#551 2023.8.14 好好的想想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平衡心態 快樂人生
    全站熱搜

    sunnyfg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